“中介收了服务费,最后还是没下款,是不是遇上骗子?”在北京助贷公司干了八年,我敢把话撂这儿:中介不是万能钥匙,遇到下面五种情况,神仙也难批。今天一次说透,让你知道“为什么找中介也贷不了”,并教你二次补救怎么做。
一、征信硬伤:逾期连三累六=直接关门
银行系统第一道闸就是征信。近两年出现“连续逾期3期”或“累计逾期6次”,不论信用卡还是网贷,都会触发风控红线。中介只能在红线外帮你选产品,却无法替你抹记录。除非先结清欠款并养6—12个月征信,否则再换多少家银行都是秒拒。
二、负债率爆表:月入1万却要还1.5万
银行算法很简单:每月还款额÷月收入>70%,基本就拒。中介能做的只是把高息网贷置换为低息银行贷,但如果你的负债率已超80%,即使利率降到4%,月供仍然覆盖不了缺口,银行一样不给额度。先还掉一部分小额负债,把负债率降到50%以下,才有重新进件的可能。
三、材料造假或信息前后矛盾
有的客户为了额度,听信“包装”话术,把工资流水P成3万,结果被银行电话回访当场拆穿。一旦系统标记“资料虚假”,不仅本次拒贷,半年内同一银行再申请也会自动触发人工复核,基本凉凉。补救办法只有两个字:真实。重新准备半年真实流水、社保、公积金记录,三个月后再试。
四、大数据“隐形雷”:官司、执行、手机号异常
征信干净不代表大数据干净。法院执行记录、手机号实名非本人、近期多头借贷查询过多,都会触发银行“灰名单”。中介可以人工解释一两项,但系统一旦综合评分过低,就只能先修复数据:结清执行、注销异常手机号、养查询3—6个月。
五、政策突变或额度用完
有时问题不在客户,而在银行自身:月底额度用完、季度风控收紧、监管专项检查,都会导致“突然不放款”。去年12月,我们帮一位央企客户匹配好方案,资料齐全,结果银行临时暂停所有信用贷,只能等到次年1月重新排队。这类不可抗因素,中介能做的只有两条:一是及时换机构,二是等待窗口期。
被拒后怎么办?北京助贷公司给出二次补救三步法
拿到银行书面拒贷理由,对照上文五类问题自查;
制定修复计划:逾期先结清、负债先降额、材料先补真;
三个月后再进件,换产品不换中介,避免重复查询。
中介只能把合适的人送进合适的门,却改不了门里的规则。征信、负债、资料、大数据、政策,任何一环出问题,都可能“找中介也贷不了”。先找准病因,再对症修复,才是解决拒贷的唯一捷径。